在古代统治阶级把“使民愚昧”作为治世良方,药到病除,只要不开启“民智”,就可以安享太平。
商鞅在《商君书》里面说的“驭民五术”,就是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与民争利,让民众忙碌一生但又一事无成,民众就只是生产和战争的机器。
在商鞅看来,国家和民众,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精英和百姓,贵族和平民是对立的,是零和博弈,民富则国不强,国强则民不能富。
【资料图】
商鞅的《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
1. 愚民:统一思想。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其它。
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
——这点老裴着重来注解一下,到当代工具升级了,就是狂印钞票,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消解平民的财富,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细水长流,遁于无形,让你的财富在不知不觉间流失。俗话说,人穷志短,一个没有私人财富的人,何谈尊严?
商鞅最后还补了一句:五者若不灵,杀之。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鲍鹏山曾经坦言:在了解商鞅这个人物以后,感觉非常震撼。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权被迫放开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统治阶层不需要老百姓有知识有文化。无论东西方,欧洲遍地都是文盲,只有贵族和教会的僧侣们把持着“读书的权力”。特权阶层垄断了知识,和知识的解释权。
为什么不能让平民享受“读书权”?两个原因:
首先,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农民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农事去,无暇顾及其他。读书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尔误事。
其次,农民只有被固定在土地上,才会老老实实伺候庄稼。不认字,就不能了解信息,就不会到处乱跑,有利于管理。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信息”。没有信息来源的人,就只能听教会,听领主,听地主和官老爷来传递信息。农民无法分辨信息真假,没有别的渠道去了解,上头说的,就是唯一的真理。
知识分子会看书,会识字,他就会了解太多的社会运营机制,他就会产生不满,他就会要求权利。他明白到上层精英分子的富足生活是靠普通打工人辛勤劳作的结果。识字越多就越反动,怼天怼地怼社会,怼政客怼资本家怼剥削阶级。觉醒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是纳税人,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肆无忌惮地提要求,要公平分配,更多的权利。
把视野拉回来。到了工业化时代。上层阶级发现。平民一点没有知识不行,伺候庄稼可以不识字,但是一个合格的工人要学会看说明书,打螺丝,必须得有基础的知识,看得懂操作手册,不然玩不转铁疙瘩。总不能让精英阶层自己去开拖拉机搬砖,自己去打螺丝,自己开机器,自己去写代码,自己去管理工人吧。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知识结构要求改变
环顾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了。工业时代,培训工业需要的人才,会打螺丝,开机器,需要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需要更高级的打工人,需要更多知识。原来的跟机器打交道的人才,不用那么多,资本家更需要跟代码打交道的人才,更需要安排工程师和码农的趴在办公桌上工作的管理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