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小众之魅:一座博物馆如何拓展人们对睡眠的想象?

时间:2023-08-01 18:22:15       来源:互联网


(相关资料图)

小众博物馆:

专治平淡与无奇

在众多大型博物馆林立的今天,一些专门类主题小众博物馆算得上特别的存在,通常它们更有看点,是某一领域个性化的聚焦与提炼。

博物馆一词的英文“Museum”源于希腊文,意为“缪斯女神的神庙”。约公元前3世纪,人类最早的博物馆在古埃及的宫殿中诞生,让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就天然具备了某种“高冷”气质。

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国家级博物馆,通常在空间意义上庞大到足以让人迷路,被誉为“保留记忆的神殿”,是人们进入和体验文明的第二现场;那些凝聚人类历史、文明与记忆的珍贵文物,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参观者更像一名毕恭毕敬的学生。

卢浮宫

相比之下,小众博物馆的展览主题通常充满趣味,展品千奇百怪,胜在离庙堂够远,却离普通人的生活够近。人们得以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前来,享受好奇心被填满的感觉,而后收获一次与众不同的逛展体验。

比如,在日本横滨有一座拉面博物馆,人们既能了解到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也能上手体验拉面制作的乐趣。位于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则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小说为基础的博物馆,可以在馆内找到小说女主拥有的任何物件,还有机会与馆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来次偶遇。而在克罗地亚的失恋博物馆,你或许会为别人的分手经历感到共鸣,但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捐赠出自己的失恋物品,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生成与展示的空间,小众博物馆也不例外,只不过它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梳理、生产和记录文化。由于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的策展方式,优秀的小众博物馆往往跳脱出了作为“历史的储藏库”的限制,将前来参观的人,以及人们的体验,也吸纳、糅合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观众也可以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

随着社交网络兴起所带来的权威祛魅与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当代人逛展的需求,已经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变为追求沉浸式的个人体验,人们迫切需要在观展过程中“见自己”。沉浸式的观展方式,是小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不同。

纵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小众博物馆,大多皆是这类型的文化有机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地被塑造乃至生长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名片。巴西的尼泰罗伊本是一个人口仅48万的无名海滨小城,却因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落成而闻名全世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成,也让西班牙毕尔巴鄂这座因钢铁业衰落而失落的城市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些优秀小众博物馆的落地,为在地文化增添了一种城市语言,每一个参观的人在惊讶于它的非凡建筑方式和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融入了这座现代艺术品之中。

巴西尼泰罗伊当代艺术博物馆

但是,任何一家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都承载着创办人的某种艺术与生活雄心,彰显着他们的文化自信。他们将博物馆视为艺术、历史或某类专门主题文化的研究之地,倾其所有地去建设它。近日,在广东东莞,一个坐落于工业园区内的、研究“睡眠”的小众博物馆开馆,建设它的慕思,似乎很有信心将这里打造一个主题新颖的工业旅游目的地。

展的是生活

见的是自己

慕思睡眠博物馆(筹)(以下简称“睡眠博物馆”),由知名寝具品牌慕思耗费四年时间打造,展示面积约2500平米。相较于传统博物馆大多固定地以时间线为线索的策展方式,灵活性和自由度的策展方式是这座博物馆的优势,也是设计难点所在:在那么多方法中,如何出巧思,让观众“见自己”?每个人对“睡眠”这个抽象又实际的命题都有所体验,要把它捋清楚却并非易事。如何引导观众进入睡眠话题,是策展首先遇到的难题。

睡眠博物馆的解题思路,是创造一条情绪线索,抛出一则“睡眠之问”:万物的生长、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宇宙的律动,都与睡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睡眠的奥秘和意义是什么?

睡眠,每个人都有的体验,但你真的了解它吗?

英国医生西蒙·阿特金斯博士在《如何摆脱失眠困扰》中告诉他的读者,根据修复和复原理论,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和大脑才能恢复生机,从而保持发挥最佳效能,维持健康水平。睡眠的功效对于人体来说,很像杀毒软件和磁盘修复对计算机的功效,让免疫力获得喘息的机会。睡眠也影响着人的记忆力与学习能力,人在睡眠中快速眼动时期,脑电波非常活跃,这是在对白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与总结。也就是说,如果人睡不好觉,白天的事情就记不住。

那么人类是如何一路“睡”过来的?从构木为巢、席地而卧到寝卧有床,在这座睡眠博物馆里,你会遇见一张被吊在空中的中国古代拔步床,也能看见拿破仑在枫丹白露宫卧室的3D打印模型,在博物馆的某个角落,你还会与篮球巨星科比的定制床垫不期而遇。

3D打印的中国古代拔步床,慕思睡眠博物馆馆藏

这些在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睡眠科普内容和展品,无不在提醒观众:睡眠是一件常被现代人忽视,乃至从未深入了解的事情。

这世界上,一切飞禽走兽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这是自然赋予的特质,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密切相连。天地运转永不停歇,生物体的睡眠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昼夜规律运作,人类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虽然昼夜规律由人类发现,人类却并不是地球上最早受到昼夜节律影响的生物。

植物是在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光合作用也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闭合和开放,这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感夜运动”或“睡眠运动”。牵牛花古称“勤娘子”“朝霞颜”,因为这花在早晨4-5点左右的时候开放。睡莲又为何誉为“水中睡美人”?因为它昼舒夜卷,一般在早上8点左右开放。

转动摇柄,你可以看到不同花朵的开放时间

动物就更不必说,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睡眠方式:海獭几乎终生海栖,夜间它们将海藻缠在身上枕浪而睡,抹香鲸竖在海里睡觉,猫头鹰终生“半梦半醒”,这是它们自己的生物钟。

但似乎只有现代人,在拼命试图逃脱自然的昼夜节律。在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的睡眠遵循着昼夜节律,不夸张地说,人对睡眠到了“敬”的程度。直到电灯出现,将人类自古的生物钟一举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睡眠的认知。

我们通常怎么形容一座城市的超级繁华?不夜城。24小时的城市灯光,24小时的餐饮娱乐服务,在几乎任何一座称得上繁华的都市里,夜晚都与白天一样便利。人们不再像农耕社会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纷纷与机器结为伙伴,昼夜不停地工作,创造财富以凸显自己的价值。睡眠,忽然就成了这个疯狂强调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最先排斥的东西。

很长一段时间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共同的生活方式

除了主观上不想睡的人以外,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固然有身体原因,但更多来自外界环境和心理状况。资本让你相信“只有loser才睡觉”,抑郁、焦虑、压力、长期晚睡是现代人低质量睡眠的泥淖,更不用说抽烟喝酒、过量的功能性饮料和咖啡因,一个并不怎么不舒服的寝具和没完没了的手机娱乐——有多少人在与朋友道了声“晚安”之后,又独自捧着手机直到深夜?这一切让现代人的睡眠体验彻底落入谷底。

我们并非不明白睡眠的意义,但是,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与这个本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产生“隔阂”。而慕思睡眠博物馆,便给了人们重新审视睡眠这一生物本能的契机。

慕思睡眠博物馆里的大脑艺术装置

在“睡眠科学”展区,有一个庞大的大脑艺术装置,同时有一个操控触摸屏,通过光影技术,可以看到人类大脑上闪动的神经元——睡眠时,神经元活跃度降低,清醒时则反之。同时,伴随着解说,脑干、下丘脑、基底前脑与丘脑在人脑中的位置也分别被照亮,你会直观地认识到,人类的睡眠受到这些大脑区域的影响,是百万年来人类的本能,无法被真正“放弃”。

在这座睡眠博物馆里漫游,你还会在很多地方与自己“相见”。有一个小方形的光影空间被命名为“千年梦华”,镜面的设计为其增添了几分悠远的意境,以莫奈、梵高式的色彩绘就的花丛之中,无穷只蝴蝶飞舞着,你看着镜中的自己,犹如走进了一场梦境。不过,梦境只是睡眠的一部分,在博物馆弧形的穹顶银幕下,整齐摆放着数十张智能床垫,构成一个沉浸式的圆形睡眠空间。这一次,你将与自己真实的梦境相遇——可以让人正大光明地睡上一觉。在博物馆里被允许酣睡,这应该是第一家,或许也是独一家。

“千年梦华”展区,正在沉浸式体验的观众

可是,在博物馆里真的能睡得着吗?答案是:能。

智能床垫的柔软度和包裹感恰到好处,全身的肌肉慢慢变得松弛。穹顶银幕上开始播放助眠视频,森林里的雨声、鸟啼、蝉鸣、鲸歌等白噪音渐次传来,墙壁四周隐约有微风拂来,智能床垫也随着视频场景的切换而自动调整了角度。随着眼、耳、鼻、舌、身、意的完全放松,很快,脑洞像飞机降落一样,慢慢地被关上了,思绪慢慢走远,你的眼皮一沉,进入了梦乡。

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说,“观看先于语言”,因为在观看的范围内,人们可以确切地在词语难以达意的领域内,界定自己的经验。在睡眠领域,我们也可以说,体验先于语言:失眠的感受是那么难以表达,你经历了就知道个中滋味了;反过来,一个极致的睡眠,亲身体验的感受才更加贴切。如果说“观看先于语言”是人们热衷于去博物馆看展的原因,那么“体验先于语言”,大概就是人们为什么去慕思睡眠博物馆的原因。

慕思睡眠博物馆的沉浸式睡眠空间,你可以在此睡上一觉

在某种意义上,观众的体验感,也是慕思睡眠博物馆展览的重要一部分,而它很大一部分的艺术气质,便来源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认识与体验在不断地被改变,他们既是游览者,也是“活着的展品”。如果没有来自观众的介入,睡眠这一主题的诠释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于整座博物馆也有变成一个枯燥的说教基地的风险——而这,是大多数企业建造的主题博物馆都无法跳出的怪圈。

当睡眠体验结束,参观也来到了尾声。开头留出的线索此时开始缓缓合上,观众们走出睡眠空间,被继续引导到外圈的展示墙上找到“睡眠之问”的答案:好好睡一觉,是幸福生活的秘密。在咂摸美梦的余味中,他们不会反对这样的答案,反而还会认可,这是一座十足梦幻的博物馆——以至于当你任何时候走进它,都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夜,而在美梦过后,你会发现,不知在何时,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健康睡眠的种子。

种下一颗健康睡眠的种子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这三分之一影响了你另外三分之二的人生,意义太大了。”慕思睡眠博物馆的筹建负责人说,让人们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是慕思建造这座博物馆的初衷,“这比单单卖我们的产品更重要。”

象征未来无限探索的“太空舱”,人类的睡眠会走向何方?

对于慕思来说,跨界建造睡眠博物馆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跨界思维可以说是慕思的DNA。早在初创阶段参加家具展时,慕思就不走寻常路,展出了蒸汽机时代的老爷火车头-慕思号列车、模拟太空站等等创意十足的展品。此后,慕思还积极与世界知名建筑大师合作,跨界打造床垫产品,其中不乏知名的代表作,例如与世贸中心重建项目总规划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合作的慕思梦床垫。

睡眠博物馆的筹建,也得益于慕思多年来探索睡眠文化所取得的成果,其中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六根睡眠文化”。“六根”系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慕思认为,只有“六根”都得到深度放松,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而上述沉浸式睡眠空间的别名,正是“六根睡眠谷”,是这一理论的具象化诠释。

让人们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是慕思睡眠博物馆的建馆初衷

在睡觉这件事上,中国的老祖宗显然比西方人清醒,也比现代人清醒。在中国文化里,睡觉的“觉”字与“觉”醒的“觉”字,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发音。有趣的是,这恰好代表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睡着和醒来。更有趣的是,这两件看似相反的事,却有相同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个人放下焦虑、紧张、执着等情绪,真正的放松下来,才能真正的睡着或者醒来,这也正是“六根清净”的内涵所在。

刻在骨子里的跨界思维和的多年来的睡眠文化积累,都让慕思具备了建好一座睡眠博物馆的实力。最终,整整四年过去,在设计数易其稿,光项目图就调整了三十余版后,这座睡眠博物馆得以顺利落成,而在建成后,它很快便收获了认可。

“像慕思这样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心的睡眠博物馆,放在全世界看也是比较前沿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说。他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在睡眠科学领域颇有研究,如今兼任慕思睡眠博物馆名誉馆长一职。

慕思睡眠博物馆开馆首日,黄志力在讲解

在睡眠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议题的当下,科普健康睡眠的意义显而易见。即使是在信息无远弗届的今天,大部分人对睡眠的认知仍旧非常浅显:要么并不把睡眠当回事,要么习惯了报复性熬夜,把睡眠视为一种必要的浪费和心理补偿。

“睡眠是本能的行为,是无法被放弃的,如果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会造成内稳态的破坏,影响人体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参与。”黄志力强调。像这一类健康睡眠知识,他在无数个场合科普了无数遍,因此他乐于见到慕思睡眠博物馆开馆,这意味着健康睡眠又增添了一条有力的科普渠道。

不仅仅是睡眠博物馆,成立近二十年来,慕思一直坚持打造“3.21世界睡眠日”“8.18慕思全球睡眠文化之旅”等公益活动,并携手中国睡眠研究会每年发布健康睡眠白皮书,持续关注国人身心健康,倡导健康睡眠理念。睡个好觉,或许是大多数人对于幸福定义的最小尺度,而这也正是每个慕思人的使命和愿景。

慕思睡眠博物馆是一次全新的策展实践。慕思着力创造了一个独特、有趣的空间,让人们认识睡眠、体验睡眠,并参在其中,感受到愉悦、宁静、好奇甚至引发自省。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种情绪价值,也正因此,它成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文化体验场所。

未来,慕思睡眠博物馆还将根据最新的睡眠研究成果,继续进行策展的迭代升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座永远不会完成的博物馆,它将持续探索和展现着人们和睡眠之间的秘密与故事。

一座睡眠博物馆,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体会就是:睡个好觉,是我们在一天繁复的生活中一份不求人的安稳;睡个好觉,也是生活中的莫大慰藉。

不止今天,希望你每天都能睡个好觉。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袁昌佑

作者丨夜间部 三布

图片来源丨慕思 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标签:

消息推送